【台北–2025年11月14日】全球最大的科技製造平台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憑藉長期推動「永續海洋循環資源計畫」的卓越成果,榮獲行政院海洋委員會「企業海洋永續貢獻獎」肯定,成為第一屆獲獎的企業代表,表彰鴻海在海洋保育、永續行動與社會教育等面向的傑出貢獻。
由海委會舉辦的首屆「企業海洋永續貢獻獎」甄選活動,鴻海在一般企業組類別中獲得榮譽!本週舉行頒獎典禮,藉此獎勵投入減少海洋污染、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復育藍碳生態系、推動海洋循環經濟、扎根海洋教育等與海洋永續發展相關工作,績效卓著或有具體貢獻之公民營企業。
「這個獎項是對公司長期致力於循環經濟、永續海洋的肯定,也是對於鴻海同仁以及眷屬們,過去幾年共同投入海洋復育工作的獎勵!」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洪榮聰表示,「非常榮幸,鴻海能夠榮獲評審委員們的認可。未來,我們將持續攜手產官學研各界夥伴,以創新技術投入環境永續,並擴大社會影響力。鴻海的目標不只是製造最尖端的科技產品,更要成為環境永續的領航者,肩負起科技賦能永續的企業責任。」
鴻海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自然資本議題,依循LEAP原則進行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評估後,聚焦於「生物多樣性」及「周邊保育區」等高風險指標,從而啟動海洋保育行動。自2023年起,鴻海攜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陸續投入新台幣2,500萬元,推動涵蓋棲地監測、循環經濟、資源復育、藍碳研究與環境教育的「永續海洋循環資源計畫」。
在具體行動上,鴻海以循環經濟思維結合環境科技創新,運用3D列印技術將建築廢棄物再製成魚礁與藻礁,投入北台灣海域,復育原生魚種、珊瑚與藻類,創造全新的生態棲地。此一舉三得的方案,不僅減少廢棄物、復育生物多樣性,亦助於海洋碳匯發展。集團同時研擬藍碳方法學,開發藻類加值產品,並透過員工親子環境教育活動,深化永續理念的內化與傳遞。
永續海洋的計畫執行至今已完成6次棲地監測,建立海洋生態深度學習技術;成功投入51座1m3再生藻礁,並培育員工潛海團隊由親手復育珊瑚及海藻;復育並放流4萬尾原生魚苗;舉辦12場親子環境教育活動、吸引逾800人次參與。該計畫亦獲得2024年台灣生物多樣性獎、2025年台灣永續行動獎肯定。
鴻海公司取自「鴻飛千里,海納百川」,因此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海洋環境是深植在公司的DNA中,鴻海的商標也內涵著「海納百川,多元包容,永續不息」的理念。展望未來,鴻海將持續深化海洋永續布局,擴大生態保育能量。同時,將既有的「里海學堂」擴編為「里山學堂」,串聯山林與海洋,打造涵蓋陸域與海域的環境永續教育基地,讓企業永續行動不僅止於當下,更成為世代共榮的力量。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結合AI推動「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以「3+3+3」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 www.honha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