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立足本地,放眼全球集團主頁 - 繁體中文
鴻海集團
集團首頁
亞洲
中國大陸
美洲
美國
墨西哥
歐洲
捷克
斯洛伐克
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鴻海永續海洋循環經濟典範獲企業海洋永續貢獻獎肯定 廢建材變身藻礁  提高生物多樣性 創造海洋碳匯
2025/11/14
鴻海永續海洋循環經濟典範獲企業海洋永續貢獻獎肯定 廢建材變身藻礁  提高生物多樣性 創造海洋碳匯
【台北–2025年11月14日】全球最大的科技製造平台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憑藉長期推動「永續海洋循環資源計畫」的卓越成果,榮獲行政院海洋委員會「企業海洋永續貢獻獎」肯定,成為第一屆獲獎的企業代表,表彰鴻海在海洋保育、永續行動與社會教育等面向的傑出貢獻。 由海委會舉辦的首屆「企業海洋永續貢獻獎」甄選活動,鴻海在一般企業組類別中獲得榮譽!本週舉行頒獎典禮,藉此獎勵投入減少海洋污染、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復育藍碳生態系、推動海洋循環經濟、扎根海洋教育等與海洋永續發展相關工作,績效卓著或有具體貢獻之公民營企業。 「這個獎項是對公司長期致力於循環經濟、永續海洋的肯定,也是對於鴻海同仁以及眷屬們,過去幾年共同投入海洋復育工作的獎勵!」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洪榮聰表示,「非常榮幸,鴻海能夠榮獲評審委員們的認可。未來,我們將持續攜手產官學研各界夥伴,以創新技術投入環境永續,並擴大社會影響力。鴻海的目標不只是製造最尖端的科技產品,更要成為環境永續的領航者,肩負起科技賦能永續的企業責任。」 鴻海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自然資本議題,依循LEAP原則進行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評估後,聚焦於「生物多樣性」及「周邊保育區」等高風險指標,從而啟動海洋保育行動。自2023年起,鴻海攜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陸續投入新台幣2,500萬元,推動涵蓋棲地監測、循環經濟、資源復育、藍碳研究與環境教育的「永續海洋循環資源計畫」。 在具體行動上,鴻海以循環經濟思維結合環境科技創新,運用3D列印技術將建築廢棄物再製成魚礁與藻礁,投入北台灣海域,復育原生魚種、珊瑚與藻類,創造全新的生態棲地。此一舉三得的方案,不僅減少廢棄物、復育生物多樣性,亦助於海洋碳匯發展。集團同時研擬藍碳方法學,開發藻類加值產品,並透過員工親子環境教育活動,深化永續理念的內化與傳遞。 永續海洋的計畫執行至今已完成6次棲地監測,建立海洋生態深度學習技術;成功投入51座1m3再生藻礁,並培育員工潛海團隊由親手復育珊瑚及海藻;復育並放流4萬尾原生魚苗;舉辦12場親子環境教育活動、吸引逾800人次參與。該計畫亦獲得2024年台灣生物多樣性獎、2025年台灣永續行動獎肯定。 鴻海公司取自「鴻飛千里,海納百川」,因此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海洋環境是深植在公司的DNA中,鴻海的商標也內涵著「海納百川,多元包容,永續不息」的理念。展望未來,鴻海將持續深化海洋永續布局,擴大生態保育能量。同時,將既有的「里海學堂」擴編為「里山學堂」,串聯山林與海洋,打造涵蓋陸域與海域的環境永續教育基地,讓企業永續行動不僅止於當下,更成為世代共榮的力量。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結合AI推動「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以「3+3+3」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 www.honhai.com。
2025/11/14
鴻海教育基金會偏鄉AI研習營 跨山越海陪國中生點亮科技夢 五年扎根偏鄉教育 離島金門、綠島學生親手體驗AI魅力
2025/11/14
鴻海教育基金會偏鄉AI研習營 跨山越海陪國中生點亮科技夢 五年扎根偏鄉教育 離島金門、綠島學生親手體驗AI魅力
【台灣台北–2025年11月14日】「好開心,我們也能學AI!」——這是金門金寧國中、小金門烈嶼國中、與綠島國中學生在鴻海教育基金會提供的課程結束時,不約而同的真誠心聲。 鴻海教育基金會自2021年開始辦理「偏鄉國中AI研習營與學校社團推廣計畫」,至今已經邁入第五年。五年來,有五十所學校與一間高關懷安置機構中總共785位的學生,參加了基金會的研習課程,這當中,除了屏東泰武、彰化埤頭......等偏鄉國中外,還包括了金門、小金門與綠島等離島的國中生,而且這些離島的孩子因為知道機會難得,所以報名特別踴躍,以金寧國中來說,雖然上課時間在中秋連假的週六,仍有20位學生主動報名,上課時也格外認真,「在離島要讓學生接觸AI課程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這種還有動手操作的實際體驗課,看到他們一次次測試、修正,專注投入的神情讓我很感動。」金門金寧國中的呂佳樺老師說。 研習課程是以鴻海教育基金會出版的科普漫畫《阿宅聯盟:決戰AI太陽王國》拉開序幕,讓學生先從漫畫中大概理解人工智慧的概念,再親手組裝避障自走車並撰寫控制程式,最後讓車子登場在圖紙上試車,進行任務挑戰。 雖然學生初次嘗試,但小金門烈嶼國中有學生很快「舉一反三」地在課堂上發揮創意,為機器人加裝「F1賽車尾翼」,甚至與同組夥伴討論車體結構改進方式。擔任助教的鴻海志工笑著說:「這些孩子真的是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能發揮得比你想像得還要好。」 確實,基金會五年來輔導支持了16所偏鄉國中成立AI機器人相關社團,其中14所持續運作中,並且每年都有團隊在全國或縣市級各種比賽獲得佳績——包括2025年WRO國際奧林匹亞機器人暨MARC AI全國總決賽、2024-2025 FIRST機器人大賽-台灣選拔賽、START!AI智慧小車競賽......等等,累計已有超過70支隊伍獲得47個獎項。 發現自己竟然在機器人競賽中可以表現亮眼甚至勇奪冠亞軍,已有不少學生改變原本打算念餐飲、美容美髮的升學想法,改為攻讀資訊、電子電機等類科,「讓偏鄉的孩子知道了他們也能與都會的孩子一較高下,同時人生也能有更開闊的視野與選擇。」南投北梅國中朱珮芬校長說。鴻海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汪用和表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於讓孩子看見更寬廣與更高遠的未來,並且引領孩子前行。我們希望,偏鄉不是限制夢想的地方,而是夢想開始的地方。」鴻海教育基金會將持續以科技教育為橋梁,讓更多偏鄉學子透過AI啟發與實作學習,勇敢跨出第一步,探索未來、實現夢想。
2025/11/14
鴻海2025年第三季與前九月累計營收、毛利、營業利益及淨利均創同期新高!
2025/11/12
鴻海2025年第三季與前九月累計營收、毛利、營業利益及淨利均創同期新高!
展望第四季年增季增 2025年顯著成長! AI前景樂觀 ICT審慎樂觀 看好2026年!【2025.11.12 新北訊】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TWSE:2317)今召開2025年第三季度法說會,會中公布財務報告,今年第三季以及累計前三季的營收/毛利/營業利益/淨利都創下歷年同期新高;EPS則分別達到4.15元與10.38元,均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第三季也繳出三率三升的佳績。展望第四季,可望顯著季增、年增,全年顯著成長目標不變,也首度表示看好2026年的表現。 綜觀鴻海第三季財報,營收2.06兆,年增11%,毛利達到1,308億,年增14%、營業利益705億,年增29%、淨利(歸屬母公司業主)為577億,年增17%;也分別較第二季成長15%、15%、25%、30%。單季EPS達4.15元,較去年同期3.55元、增加0.6元,較第二季則增加0.96元。毛利率/營業利益率/淨利率達到6.35%/3.43%/2.80%,相較去年同期,呈現三率三升的態勢。 至於今年前三季表現,累計營收5.5兆,年增16%,毛利達到3,448億,年增16%、營業利益1,736億,年增28%,淨利(歸屬母公司業主)為1,441億,年增35%;毛利率/營業利益率/淨利率分別達到6.27%/3.16%/2.62%,本業獲利能力也在優化當中。前三季EPS達10.38元,則較去年同期7.67元、增加2.71元。 展望第四季,看好AI以及消費智能產品的表現,可望有顯著季增、年增的成長力道。對於2025年全年展望,劉揚偉董事長表示,維持全年顯著成長的看法不變,但上調消費智能產品全年度的展望,由稍微衰退上修為持平。綜觀四大主要產品類別的展望,雲端網路產品仍是今年主要成長動能。 就2026年度來看,劉揚偉董事長表示對整體2026年的展望相當看好。他指出AI產業的發展、政經局勢、以及貨幣政策,將是明年最重要的影響因子,其中又以AI產業的發展最為正向且關鍵。公司對於AI領域看法樂觀,預期將與主要客戶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切入更多元的AI解決方案,並取得更多訂單。對於傳統ICT產業則是審慎樂觀,除了業務穩定之外,也有潛在升級、新產品開發的需求。 針對外界關心鴻海如何能夠持續在新的AI產業獲得佳績,劉揚偉董事長也表示,EMS是一個結合技術、資本、勞力、管理才能競爭的產業。產業不斷在變化、客戶新產品也不斷在演進,但鴻海持續提供客戶五大核心價值,也就是速度、品質、工程服務、彈性與成本。藉著這五項價值,協助客戶在產品開發與量產過程中,實現快速進入市場、迅速達成成本目標,並且及時掌握技術創新,打造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只要對這幾項有需求的高科技產品,就會是鴻海可以發揮優勢的地方。 劉董事長強調鴻海過去建立起來的規模、自動化、全球佈局、垂直整合、研發技術等競爭優勢,在ICT產業取得成功,現在會延伸此優勢到AI跟EV產業,成為客戶不可或缺的夥伴。未來只要有新產品,不論是AI伺服器、電動車、機器人,或甚至是太空領域,鴻海都會是客戶優先選擇的合作夥伴。 談及集團「三隻腳」的營運表現,劉董事長指出,從產品組合的角度來看,進入ICT產品的傳統旺季,消費智能產品佔比從35%提升至37%,增加幅度最大。而AI伺服器的強勁成長,帶動雲端網路產品佔比,從上一季的41%,進一步提高到42%的水準,依舊是貢獻最大的產品類別。 AI伺服器持續季增 兆元規模提前達陣 作為鴻海營運的第一隻腳,集團發言人巫俊毅指出,AI產業維持高速成長,受惠於算力需求強勁與新一代AI機櫃量產,第三季AI機櫃出貨季增300%,累計AI伺服器營收已提前達到「兆元規模」。展望第四季,新一代AI機櫃出貨將持續爬升,預期季增高雙位數。根據市場預估,2026年美國前五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資本支出將達近6,000億美元,顯示AI伺服器強勁需求將延續。 鴻海目前與北美主要CSP客戶維持深度合作,AI機櫃產品線已從GPU延伸至ASIC解決方案。除 CSP外,集團亦積極參與美國、台灣與日本的主權AI專案,預計2026年AI伺服器市占率將較現有四成進一步提升。同時,鴻海與NVIDIA合作打造超級算力中心,並成為NVIDIA在台第一家雲端合作夥伴(NCP),將提供算力資源予產官學界,展現鴻海作為「主權AI領頭羊」的角色。 消費智能產品第四季旺季出貨強勁 全年維持穩健 第二隻腳消費智能產品方面,劉董事長表示,進入第四季出貨旺季,預期季對季將呈現強勁成長。依照目前能見度,預計這類產品拉貨動能會比去年好。 電動車產業進入外包轉折期 CDMS模式受矚目 針對集團正在積極推動的第三隻腳電動車,劉董事長表示,全球汽車產業正接近「Outsourcing Breaking Point(外包轉折點)」,與1990年代PC產業轉向專業分工的歷程相似。 劉董事長指出,過往車廠採一條龍自製模式,如今在成本與競爭壓力下,將逐步委託專業製造服務。鴻海具備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 模式優勢,預期委託製造與設計服務的機會將大幅增加。 具體進展方面,鴻海已引進三菱扶桑(Mitsubishi Fuso)成為第二家日本車廠客戶,雙方將以MODEL T與MODEL U為基礎,共同研發零排放巴士,拓展國際市場。同時,與Stellantis、NVIDIA、Uber攜手開發Level 4自駕車,由鴻海負責軟硬整合。 此外,旗下FIT與沙國合資公司Smart Mobility預計於年底前在中東啟建電動車充電樁生產基地,最快2026年投產。 鴻海科技日(HHTD25)倒數 展示AI X 三大智慧平台 鴻海科技日將於11月21–22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舉行,第二天開放民眾免費入場參觀。今年活動主軸為「三大智慧平台結合AI技術應用」,展示AI Factory、機器人、半導體等九大主題成果,呈現集團垂直整合與3+3+3轉型策略的實踐。活動現場將首度導入專屬App系統,整合報到、導覽與互動功能;並首度與中華航空跨界合作打造VIP Lounge,帶給貴賓數位化與沉浸式體驗。
2025/11/12
鴻海科技集團與三菱電機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2025/11/06
鴻海科技集團與三菱電機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台北、東京–2025年11月6日】三菱電機株式會社與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6)日宣布,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目標為全球客戶共同提供具備優異能源效率和高度可靠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基於此份合作備忘錄,兩家公司將在AI資料中心領域,充分結合彼此的專業知識和資源網絡,進行全面合作。在全球市場範圍上,共同提供高效、可靠且具競爭力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以期為循環型經濟等社會課題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雙方計劃在應對永續性等社會課題的過程中,相互活用彼此的專業知識,在AI資料中心領域以外,共同創造新的價值、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圖說: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與日本三菱電機社長兼CEO漆間啓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目標為全球客戶共同提供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關於三菱電機 三菱電機集團,憑藉不懈的技術革新和無限的創造力,致力於實現充滿活力與富裕的社會。我們正加速推動「Trade-On」活動,在發展業務的同時豐富社會與環境,以實現永續發展。此外,透過數位平台「Serendie®」,於數位空間彙整客戶提供的資料並進行分析,同時加強集團內部的緊密連結與智慧共享,推動「循環型數位工程」,創造新價值並協助解決社會課題。 自1921年創業以來,三菱電機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業務範圍涵蓋社會系統、能源系統、防衛與宇宙系統、工廠自動化系統、汽車機械、大樓系統、空調與家電、數位創新,以及半導體元件等。我們在全球擁有超過 200 家集團企業與約15萬名員工,於2024年度的合併營收達5兆5,217億日圓。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閱 www.MitsubishiElectric.co.jp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結合AI推動「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以「3+3+3」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11/06
鴻海研究院攜手陽明交大開創晶片間無線光通訊新時代 發表二維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技術
2025/11/06
鴻海研究院攜手陽明交大開創晶片間無線光通訊新時代 發表二維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技術
成果榮登《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邀請論文【台灣台北–2025年11月06日】鴻海研究院半導體所(HHRI)展現創新實力,成功開發世界首創的「二維寬視野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metalens-based focal plane array, FPA)光束轉向技術」,並應用於晶片間光無線通訊系統,大幅提升資料中心與異質整合應用的傳輸效率與靈活性。 此突破由鴻海研究院半導體所所長暨陽明交大講座教授郭浩中所長與半導體所洪瑜亨小組長研究團隊,攜手陽明交大鄒志偉特聘教授與張祐嘉副教授研究團隊共同完成。最新研究論文《2D Silicon Photonic Metalens-based Focal Plane Array (FPA) Optical Beam Steering with Wide Field-of-View (FOV) for Chip-to-Chip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WC)》展現先進的矽光子技術與晶片間光無線通訊的創新應用,已正式刊登於全球權威期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並獲選為邀請論文,詳情可參閱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84761。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JSTQE)是IEEE光子學會於1995年創刊的頂尖期刊,專注於量子電子與光子學前沿研究,涵蓋矽光子、量子通訊、雷射、奈米光學與光感測等領域。採主題特刊制,發表高影響力論文,影響因子約4.2,為光電與量子科技領域的重要國際期刊。 二維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技術結合矽光子積體光學技術與超穎透鏡(meta-lens)結構,能在晶片上實現高速、低功耗且高精度的光束控制。透過焦平面陣列動態調變相位分佈,可實現二維光束掃描與即時轉向,應用於光學雷達(LiDAR)、3D成像及光通訊中,展現高整合度與可量產化優勢。圖一、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應用於晶片間光無線通訊的潛在實施示意圖,包括2D、2.5D及3D異質整合。圖二、整合式二維矽光子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器的示意圖及自製晶片影像本次研究實現了世界首創的二維寬視野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器,無需機械移動部件或複雜相位校準,即可達成51.4° × 6.12°的寬視野,平均半高寬發散角僅1.4°。相較於傳統光學相控陣或陣列波導光柵路由器,此技術體積更小、操作更簡便,並支援超過70 Gbit/s的「自由空間高速資料傳輸」,為資料中心網路、人工智慧及雲端運算提供高效、低功耗解決方案。圖三、超穎透鏡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影像及光學訊號傳播示意圖本研究承蒙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的大力支持。此項矽光子整合技術大幅降低了系統複雜度與能耗,為產業應用帶來更具競爭力的架構。此技術的突破不僅彰顯鴻海在矽光子與光無線通訊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未來晶片間通訊、資料中心及異質整合奠定堅實基礎。期待這項技術能加速推動6G、AI運算及高效網路的普及化。 關於鴻海研究院 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2020年,隸屬於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旗下設有五個研究所及一間實驗室。每個研究單位皆擁有高科技研究專業人員,專注於未來三到七年的前瞻技術研究,以強化鴻海的長期技術與產品創新動能,支持集團轉型為「智慧導向」,並提升鴻海「3+3+3」營運策略的競爭力。
2025/11/06
鴻海 馬偕 祥寶 三方攜手整合AI應用跨足長照體系  建造劃時代遠距醫療新藍圖
2025/11/03
鴻海 馬偕 祥寶 三方攜手整合AI應用跨足長照體系 建造劃時代遠距醫療新藍圖
「AI Care科技與照護共創智慧醫養時代」合作簽約記者會於台北盛大舉行【台灣台北–2025年11月3日】因應超高齡化社會挑戰,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持續以科技為橋樑,推動「智慧醫療×長照服務×科技創新」的整合應用,今(3)日,鴻海與馬偕紀念醫院、祥寶尊榮長照集團正式簽署三方合作備忘錄,攜手導入AI穿戴式監測、遠距醫療平台與外骨骼肌力輔助裝置,共同建構智慧長照一體化示範模式,翻轉傳統照護樣貌,開啟長照醫療新時代。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鴻海科技集團B事業群暨數位健康總經理姜志雄、祥寶尊榮長照集團林哲弘董事長共同出席簽署儀式。未來三方攜手整合醫療專業、長照服務與創新科技,將AI智慧穿戴裝置與雲端資料分析正式導入長照現場,為長者與照護人員創造更安全、更即時、更具前瞻性的智慧照護環境。見證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王建彬院長表示,AI人工智慧、醫療長照結合的大健康產業是我國未來趨勢,這次簽署MOU,代表智慧長照新世代的的開始,也是一個創新。也祝福三方未來成果礨礨。 AI穿戴裝置CoDoctor Watch 讓健康管理無縫銜接 此次合作首波示範場域將於祥寶長照機構桃園及台北兩處據點啟動,服務約250位長者。住民長者將配戴「CoDoctor Watch」智慧健康錶,連續監測血壓、脈搏波(PPG)、心率變異度(HRV)與血管彈性等多項生理指標。資料即時上傳至雲端平台,透過AI模型進行趨勢分析與異常警示,協助照護團隊早期辨識潛在風險,達到24小時全天候預防性照護與精準健康管理。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遠距醫療整合平台已可將院內外健康資料即時互通,透過鴻海的領先技術,開發出長照機構每日自動上傳健康數據與照護紀錄的機制,再由馬偕遠距醫療中心專責團隊即時分析與回饋。他進一步指出,智慧醫療讓醫療場域不再侷限於醫院,而是無所不在。此次整合機制使醫療回應時間由平均72小時縮短至12小時內,實現院內外即時照護決策,讓長者在長照機構中也能享有「醫院級」的健康管理品質。 祥寶尊榮長照集團董事長林哲弘表示,「長照是我的終身志業。」近40年來,祥寶已發展為全台指標性長照品牌,旗下機構超過十家,總床數逾2,000床,每月服務超過2,500人次。沿著大漢溪佔地6,000坪,即將盛大開幕的桃園市大溪區康莊院區,是祥寶新世代智慧長照的旗艦示範場域。該院區將顛覆傳統長照機構模式,導入鴻海AI穿戴監測與數位健康雲平台,結合馬偕醫院臨床資源,整合日夜間照護、AI數據分析與遠距健康管理,全面提升照顧品質與安全,實現醫療與長照的真正無縫接軌。 外骨骼肌力輔助裝置 科技守護照服員 除長者照護外,鴻海也關注第一線照服員的安全與職場健康。鴻海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指出:「超高齡化社會不僅挑戰照護量能,更考驗照服員的工作安全。」此次合作導入由鴻海生態夥伴提供的「外骨骼肌力輔助裝置」,採用人體工學與力學原理設計,能在照服員執行高負荷動作時提供機械支撐與動力分擔。實測顯示,可降低腰背肌群用力高達94%,有效預防長期肌肉疲勞與職業傷害,協助照服員以更安全、穩定的方式投入照護工作。 鴻海長期投入數位健康生態系建構,從智慧醫院、在宅照護到長照服務,透過AI、生理監測裝置、雲端平台與機器人輔助技術的整合,實現「從醫院到居家(From Hospital to Homespital)」的遠距健康管理。此次三方合作是「科技×醫療×長照」跨域整合的重要里程碑,鴻海將持續以創新科技推動預防醫學與精準健康管理,讓長者在智慧照護環境中,享有安全、尊嚴與高品質的健康人生。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結合AI推動「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以「3+3+3」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11/03
鴻海研究院宣布與QunaSys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並深化量子運算合作
2025/10/31
鴻海研究院宣布與QunaSys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並深化量子運算合作
【台灣台北–2025年10月21日】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 HHRI)宣布與量子運算軟體領導者 QunaSys,雙方合作研究的論文 《Neural Network Assisted Fermionic Compression Encoding: A Lossy-QSCI Framework for Scalable Quantum Chemistry Simulations》 已獲得國際期刊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接受刊登。QunaSys 是來自日本、在歐洲設有團隊的量子運算軟體公司,專注量子化學與材料應用。以自研的 QURI 軟體結合產學合作,協助企業與研究單位加速從研發到實用化。   這是雙方於2024年宣布合作開發先進的費米子編碼方法之後,第一個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該研究提出一項全新架構,結合先進的費米子編碼與神經網路輔助解碼技術,能有效提升量子化學模擬的效率與可擴展性。透過分子系統的實驗驗證,該方法以更少的量子位元與更低的運算負擔即可達到化學精度,為近期量子電腦及未來具容錯能力的量子硬體應用奠定實用基礎。這項研究聚焦於量子電腦在化學模擬上的挑戰,因傳統方法往往需要大量量子位元與龐大計算資源,超出現有量子硬體的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QunaSys提出了量子選擇組態交互作用方法(QSCI),並在後續被IBM延伸為基於量子採樣的對角化方案(SQD)並成功在IBM的量子電腦上進行了76量子比特的模擬。       雖然實驗結果卓然,但是基於化學知識的傳統計算方法上,QSCI的量子優勢依然受到在數值結果上挑戰。為了解決該問題,聯合研究團隊結合鴻海研究院於過去專利成果,提出基於化學知識的全新「費米子壓縮編碼」架構,並結合機器學習來輔助解碼。有效利用已知的化學知識來壓縮分子系統中的資訊量,同時保持模擬的精確度。簡單來說,就像替量子電腦裝上智慧壓縮工具,讓它能用更少的資源,完成更高效且精確的化學模擬。   這項突破可以為產業帶來許多潛在價值,例如製藥領域可藉此加速新藥分子設計;材料科學與新能源產業則能更快模擬並發現新型電池、催化劑與先進材料。在量子產業方面,該架構能彌補現有量子硬體資源不足的限制,讓近期量子電腦展現更實用的應用潛力,同時為未來具容錯能力的量子電腦奠定基礎。此研究不僅展現 AI 與量子科學的結合,也為產業導入量子計算提供具體可行的路徑。   展望未來,QunaSys 與鴻海研究院將持續強化合作,發掘量子演算法能帶來明確產業效益的實際應用場景、研發針對應用需求量身打造的創新量子演算法、推動將相關演算法整合至真實世界的應用與產品線。確保量子研究成果能直接轉化為產業價值,加速量子技術的落地與普及,推動全球量子產業生態系的發展。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是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於 2019 年創刊,致力於發表涵蓋物理及其跨領域的前瞻研究。該期刊以廣泛的學科範疇與高可見度為特色,快速推動科研成果在全球的傳播。根據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最新 Impact Factor 約為 4.5,為在物理與跨學科領域中具備穩定的影響力,各學科領域排名前25%的Q1期刊。       關於鴻海研究院 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2020年,隸屬於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旗下設有五個研究所及一間實驗室。每個研究單位皆擁有高科技研究專業人員,專注於未來三到七年的前瞻技術研究,以強化鴻海的長期技術與產品創新動能,支持集團轉型為「智慧導向」,並提升鴻海「3+3+3」營運策略的競爭力。   關於QunaSys QunaSys於2018年發跡日本,並於2023年拓展歐洲據點,專注量子化學與材料領域。公司以 QURI 系列軟體與量子演算法開發,與頂尖大學及產業夥伴合作,提供從研發、工具鏈到顧問服務的一站式支援,協助客戶評估可行性並加速技術實用化。
2025/10/31
從稀土到系統整合 電動車電機競局中的台灣解方 乘用車靠技術延伸 商用車憑務實落地
2025/10/31
從稀土到系統整合 電動車電機競局中的台灣解方 乘用車靠技術延伸 商用車憑務實落地
《MIH雙月刊》山巔之論 東元電機專訪內容節錄工業電機能成功量產,靠的就是標準化。像是包含中心高、直徑、長度等基座尺寸的統一規格,確保客戶可以「即插即用」,不需要重新設計整套系統。這種標準化可讓工業電機形成全球性市場規模,並有效降低客戶在採購與導入上的成本與疑慮。 相較之下,電動車乘用車電機並無統一標準,幾乎每個車廠都需要客製化設計。對供應鏈而言,高度客製化導致研發週期拉長,模具成本龐大且難以分攤,商業模式難以為繼,許多Tier 2供應商甚至無法獲利。 面對此一市場現況,東元總經理高飛鳶指出,該公司選擇避開乘用車紅海,轉向商用車與公車動力系統。憑藉工業電機的模組化設計思維,一套模具只需調整長度,就能涵蓋6至12公尺以上的不同車型。第一代產品推出至今,整體成本已下降約50%。此外,東元在設計初期即規劃未來三代產品的演進路徑,確保產品具備長期競爭力,透過「先設計好平台,再延伸應用」的策略,成功兼顧開發速度與成本控管。 跳脫乘用車紅海 以標準化思維商用車突圍 在此同時,信通則選擇另一條路徑,專注二輪與三輪市場。信通總監黃安正指出,這類市場的關鍵不在於標準化,而是如何在成本嚴格受限下仍維持可靠性。信通憑藉多年機車零組件經驗,建立多種「公版設計」,能快速依客戶需求進行調整,縮短開發時間並控制成本,展現「在地化製造+機電整合」的特色。 不論是東元以標準化模組思維切入商用車,還是信通以在地化與公版設計布局二輪、三輪市場,兩家公司路徑雖然不同,但都展現了台灣電機產業在全球競爭中找到差異化優勢的企圖心。 電機產業三大競爭焦點:稀土、功率密度與系統整合 觀察電動車電機發展,高飛鳶指出,目前產業正聚焦於三大競爭焦點。其一是稀土議題。全球電機高度依賴稀土磁材,供應鏈長期受制於中國主導的風險日益凸顯。東元因應此挑戰,採取低稀土化設計策略,在確保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高稀土磁材用量。在最新一代Powertrain中,導入Hairpin 扁線(髮夾繞線)設計,透過更高槽滿率降低銅耗並支援自動化製程,確保量產一致性;同時結合油冷技術,有效提升散熱與耐用度,並已獲歐洲客戶導入至新一代電驅橋。藉由這些設計,東元不僅降低材料風險,也進一步強化系統可靠性,展現從電機製造商邁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方向。 其二是功率密度。在有限體積中輸出更大功率,已成為各家車廠近年的競爭重點。除了追求單點效率,更強調在多種運行條件下保持高效,然而散熱與可靠度仍是最大挑戰,尤其在商用車、工程車等重載應用場景中更為明顯。 東元的應對方案涵蓋多個面向:在材料創新上,採用中鋼智慧型矽鋼片以降低鐵損並提升能效;在驅動升級上,導入碳化矽(SiC)控制器,效率最高可達99.5%,大幅減少能量損耗;在系統設計上,採取「無減速機」架構,避免效率降至僅70%的瓶頸。 綜合這些改善,東元電機效率已可達98%,與SiC驅動器搭配後,整體系統效率更可逼近97%。更重要的是,高效率運行範圍顯著擴大,不再侷限於單一轉速或負載區間。高功率密度設計不僅意味著電機體積更小,也能減少電池數量,降低整車重量與成本。 其三則是系統整合。傳統上,電機與驅動器由不同團隊開發,導致介面規格不一致,增加測試與調校成本,問題往往要到客戶端才浮現,延長開發與交付時程。隨著動力系統複雜度提升,單一廠商已難以單打獨鬥,必須朝跨領域整合方向前進。 標準化整合與國際鏈結,台灣電機產業的未來路徑 黃安正也提醒,台灣在推動國際鏈結時,不能僅思考規格標準化,還要兼顧「驗證效率與維修可靠性」。在全球車廠壓力日增的環境下,若能同時做到導入快速、維護簡單,將大幅降低國際合作障礙。這種「以簡馭繁」的思路,與東元所展現的跨域系統整合路徑,正好形成互補:一端主攻完整解決方案的延展性,一端確保產品導入的穩健性。 從稀土依賴,到功率密度提升,再到系統整合,台灣電機產業已逐漸找到自身的定位。只要善用在地製造的彈性與研發實力,並積極連結國際需求,就能在標準化、模組化與系統整合上展現影響力。對我們而言,「設計國際化 × 製造在地化」是東元的核心戰略,若加上信通所強調的「快速驗證與簡化架構」,台灣電機產業將能形成更完整競爭組合,並以「被聽見的聲音」站上全球舞台。 關於MIH
2025/10/31
MIH對話 產官學代表凝聚共識 擘劃EV產業出海口
2025/10/31
MIH對話 產官學代表凝聚共識 擘劃EV產業出海口
年度首場MIH會員交流會 定錨核心使命與四大支柱【台北訊,2025年10月31日】MIH會員交流會於9月舉行,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與來自產官學界的重要代表齊聚一堂,包括Miraxia事業開發行銷經理仲崇睿、宏致集團資深處長李忠強、永輝興電機副理林彥良、立霸工業協理郭鴻彬、杜邦處長張春來、慧國工業協理蔡志哲、鴻華總經理陳清亞、友鋮董事長張宏誠、DEKRA iST副總經理許文其、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東元機電系統暨自動化事業群總經理王榮邦、前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TI 德州儀器台灣暨南亞策略客戶業務總經理潘先俐、福基創新材料事業群執行長呂岡諭及Vitalcore盈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監莊皓琳等,共同與會交流意見。 本次會議聚焦如何透過標準化、模組化與平台化,降低產業進入門檻並提升整體競爭力。此次交流不僅凝聚了共識,也展現出台灣電動車產業鏈共同尋求國際突破的決心與行動力。 MIH四大支柱 串聯全球市場的「出海口」 MIH 劉揚偉董事長表示,希望透過建立一個類似產業公會的「電動車生態圈聯盟」,降低電動車產業的進入門檻。聯盟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全球供應鏈與合作夥伴,更希望透過標準化、模組化與平台化,加速台灣供應鏈的商業落地,最終成為串聯全球市場的「出海口」。為實現此願景,MIH提出了四大服務支柱: 標準化的制定與參與: 藉由制定統一標準,減少重複投入的成本,加速產品上市。 技術協作與產業曝光平台: 提供技術交流與產品發表平台,協助會員夥伴推廣產品。 推廣通路: 建構實質的商業媒合機制,為會員創造更多商機。 提升會員價值: 透過期刊、展覽、社會責任實踐等方式,建立會員的信心,並將台灣經驗推向國際。 開放討論環節,來自各行各業的會員代表踴躍發言,分享了他們的觀點與期望。這些意見涵蓋了從傳統製造業到新創軟體公司的多重面向,共同描繪出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對標準化與平台化的期待 多位會員強調了標準化的重要性,各代表不約而同地指出,台灣傳統汽車零組件產業如螺絲、軸承等,在全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但苦於缺乏進入整車裝配線的機會。他們期待MIH能透過制定「MIH approved」的標準與驗證清單,讓台灣供應商的產品能夠快速獲得整車廠的信任,直接打入國際市場。 劉揚偉董事長指出,電動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不同就是可借鑑資通訊產業標準化的經驗,達到更高效率的製造。這如同早期Intel建立參考平台(Reference Platform)的方式,藉由「示範車」模式,具體展現台灣供應鏈的實力,而非只是空談標準。 強化政府溝通與集體發聲 前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建議,MIH可以扮演更積極的「公協會」角色,作為台灣供應鏈與政府間的橋樑。由於許多政府資源與政策資訊無法有效傳遞給中小型企業,MIH可以定期與政府部門溝通,代表會員表達產業需求,爭取政策支持,例如針對材料、技術研發等面向的補助,以提升台灣產品的成本競爭力。這不僅能為會員帶來實際利益,也能讓政府更精準地輔導產業發展。 建立互助合作的生態系 在建立互助合作的生態系上,多位會員呼應了建立一個「集體作戰」平台的需求,希望MIH能建置一個資訊共享平台,讓會員能快速搜尋到彼此的專長與技術,進而尋找潛在的合作夥伴。這個平台不僅能促進產業內部的媒合,也能讓台灣隊伍能以「打群架」的方式,共同承接海外客戶的大型專案,避免各自為政的困境。同時,也有會員提出,除了資訊整合,MIH也應為會員提供更明確的市場方向與趨勢洞察,讓大家知道機會在哪裡。 解決 Tier 1 角色空缺與技術整合的挑戰 來自Moratia的代表點出了台灣電動車產業的關鍵問題:缺乏Tier 1系統整合商。儘管台灣有許多在各自領域表現卓越的Tier 2、Tier 3 甚至Tier 4廠商,但當需要將所有零件整合為一個系統級產品時,台灣普遍缺乏相關的Know-how 與驗證能力。他期望鴻海能發揮其在ICT產業的系統整合專長,扮演「帶頭打群架」的Tier 1角色,帶領台灣供應鏈前進。 劉揚偉董事長以過去個人電腦與手機產業的發展經驗為例,指出電動車產業也必然會走向標準化與模組化,這正是台灣的機會所在。他認為,台灣應把握這個轉型契機,將過去在資通訊產業的成功經驗,複製到電動車領域。他也坦言,台灣政府對此一趨勢的重視與投入不足,需要產業界共同努力,讓政府看見台灣產業的巨大潛力。 凝聚2800家會員 共同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這場會員大會不僅是意見交換的場域,更是MIH聯盟與會員之間建立信任與共識的起點。儘管會員們過去曾有過失望,但他們對MIH的未來充滿期待。在熱烈的討論中,MIH聯盟總裁與會員們達成了多項共識,包括強化標準化平台的實際應用、推動會員之間的商業媒合、並與政府進行更積極的對話。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未來,不在於單一企業的成功,而在於MIH聯盟如何凝聚這 2,800 多家會員的力量,共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關於MIH https://www.mih-ev.org/tw/home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