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立足本地,放眼全球集團主頁 - 繁體中文
鴻海集團
集團首頁
亞洲
中國大陸
美洲
美國
墨西哥
歐洲
捷克
斯洛伐克
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鴻海研究院宣布與QunaSys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並深化量子運算合作
2025/10/31
鴻海研究院宣布與QunaSys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並深化量子運算合作
【台灣台北–2025年10月21日】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 HHRI)宣布與量子運算軟體領導者 QunaSys,雙方合作研究的論文 《Neural Network Assisted Fermionic Compression Encoding: A Lossy-QSCI Framework for Scalable Quantum Chemistry Simulations》 已獲得國際期刊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接受刊登。QunaSys 是來自日本、在歐洲設有團隊的量子運算軟體公司,專注量子化學與材料應用。以自研的 QURI 軟體結合產學合作,協助企業與研究單位加速從研發到實用化。   這是雙方於2024年宣布合作開發先進的費米子編碼方法之後,第一個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該研究提出一項全新架構,結合先進的費米子編碼與神經網路輔助解碼技術,能有效提升量子化學模擬的效率與可擴展性。透過分子系統的實驗驗證,該方法以更少的量子位元與更低的運算負擔即可達到化學精度,為近期量子電腦及未來具容錯能力的量子硬體應用奠定實用基礎。這項研究聚焦於量子電腦在化學模擬上的挑戰,因傳統方法往往需要大量量子位元與龐大計算資源,超出現有量子硬體的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QunaSys提出了量子選擇組態交互作用方法(QSCI),並在後續被IBM延伸為基於量子採樣的對角化方案(SQD)並成功在IBM的量子電腦上進行了76量子比特的模擬。       雖然實驗結果卓然,但是基於化學知識的傳統計算方法上,QSCI的量子優勢依然受到在數值結果上挑戰。為了解決該問題,聯合研究團隊結合鴻海研究院於過去專利成果,提出基於化學知識的全新「費米子壓縮編碼」架構,並結合機器學習來輔助解碼。有效利用已知的化學知識來壓縮分子系統中的資訊量,同時保持模擬的精確度。簡單來說,就像替量子電腦裝上智慧壓縮工具,讓它能用更少的資源,完成更高效且精確的化學模擬。   這項突破可以為產業帶來許多潛在價值,例如製藥領域可藉此加速新藥分子設計;材料科學與新能源產業則能更快模擬並發現新型電池、催化劑與先進材料。在量子產業方面,該架構能彌補現有量子硬體資源不足的限制,讓近期量子電腦展現更實用的應用潛力,同時為未來具容錯能力的量子電腦奠定基礎。此研究不僅展現 AI 與量子科學的結合,也為產業導入量子計算提供具體可行的路徑。   展望未來,QunaSys 與鴻海研究院將持續強化合作,發掘量子演算法能帶來明確產業效益的實際應用場景、研發針對應用需求量身打造的創新量子演算法、推動將相關演算法整合至真實世界的應用與產品線。確保量子研究成果能直接轉化為產業價值,加速量子技術的落地與普及,推動全球量子產業生態系的發展。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是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於 2019 年創刊,致力於發表涵蓋物理及其跨領域的前瞻研究。該期刊以廣泛的學科範疇與高可見度為特色,快速推動科研成果在全球的傳播。根據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最新 Impact Factor 約為 4.5,為在物理與跨學科領域中具備穩定的影響力,各學科領域排名前25%的Q1期刊。       關於鴻海研究院 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2020年,隸屬於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旗下設有五個研究所及一間實驗室。每個研究單位皆擁有高科技研究專業人員,專注於未來三到七年的前瞻技術研究,以強化鴻海的長期技術與產品創新動能,支持集團轉型為「智慧導向」,並提升鴻海「3+3+3」營運策略的競爭力。   關於QunaSys QunaSys於2018年發跡日本,並於2023年拓展歐洲據點,專注量子化學與材料領域。公司以 QURI 系列軟體與量子演算法開發,與頂尖大學及產業夥伴合作,提供從研發、工具鏈到顧問服務的一站式支援,協助客戶評估可行性並加速技術實用化。
2025/10/31
從稀土到系統整合 電動車電機競局中的台灣解方 乘用車靠技術延伸 商用車憑務實落地
2025/10/31
從稀土到系統整合 電動車電機競局中的台灣解方 乘用車靠技術延伸 商用車憑務實落地
《MIH雙月刊》山巔之論 東元電機專訪內容節錄工業電機能成功量產,靠的就是標準化。像是包含中心高、直徑、長度等基座尺寸的統一規格,確保客戶可以「即插即用」,不需要重新設計整套系統。這種標準化可讓工業電機形成全球性市場規模,並有效降低客戶在採購與導入上的成本與疑慮。 相較之下,電動車乘用車電機並無統一標準,幾乎每個車廠都需要客製化設計。對供應鏈而言,高度客製化導致研發週期拉長,模具成本龐大且難以分攤,商業模式難以為繼,許多Tier 2供應商甚至無法獲利。 面對此一市場現況,東元總經理高飛鳶指出,該公司選擇避開乘用車紅海,轉向商用車與公車動力系統。憑藉工業電機的模組化設計思維,一套模具只需調整長度,就能涵蓋6至12公尺以上的不同車型。第一代產品推出至今,整體成本已下降約50%。此外,東元在設計初期即規劃未來三代產品的演進路徑,確保產品具備長期競爭力,透過「先設計好平台,再延伸應用」的策略,成功兼顧開發速度與成本控管。 跳脫乘用車紅海 以標準化思維商用車突圍 在此同時,信通則選擇另一條路徑,專注二輪與三輪市場。信通總監黃安正指出,這類市場的關鍵不在於標準化,而是如何在成本嚴格受限下仍維持可靠性。信通憑藉多年機車零組件經驗,建立多種「公版設計」,能快速依客戶需求進行調整,縮短開發時間並控制成本,展現「在地化製造+機電整合」的特色。 不論是東元以標準化模組思維切入商用車,還是信通以在地化與公版設計布局二輪、三輪市場,兩家公司路徑雖然不同,但都展現了台灣電機產業在全球競爭中找到差異化優勢的企圖心。 電機產業三大競爭焦點:稀土、功率密度與系統整合 觀察電動車電機發展,高飛鳶指出,目前產業正聚焦於三大競爭焦點。其一是稀土議題。全球電機高度依賴稀土磁材,供應鏈長期受制於中國主導的風險日益凸顯。東元因應此挑戰,採取低稀土化設計策略,在確保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高稀土磁材用量。在最新一代Powertrain中,導入Hairpin 扁線(髮夾繞線)設計,透過更高槽滿率降低銅耗並支援自動化製程,確保量產一致性;同時結合油冷技術,有效提升散熱與耐用度,並已獲歐洲客戶導入至新一代電驅橋。藉由這些設計,東元不僅降低材料風險,也進一步強化系統可靠性,展現從電機製造商邁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方向。 其二是功率密度。在有限體積中輸出更大功率,已成為各家車廠近年的競爭重點。除了追求單點效率,更強調在多種運行條件下保持高效,然而散熱與可靠度仍是最大挑戰,尤其在商用車、工程車等重載應用場景中更為明顯。 東元的應對方案涵蓋多個面向:在材料創新上,採用中鋼智慧型矽鋼片以降低鐵損並提升能效;在驅動升級上,導入碳化矽(SiC)控制器,效率最高可達99.5%,大幅減少能量損耗;在系統設計上,採取「無減速機」架構,避免效率降至僅70%的瓶頸。 綜合這些改善,東元電機效率已可達98%,與SiC驅動器搭配後,整體系統效率更可逼近97%。更重要的是,高效率運行範圍顯著擴大,不再侷限於單一轉速或負載區間。高功率密度設計不僅意味著電機體積更小,也能減少電池數量,降低整車重量與成本。 其三則是系統整合。傳統上,電機與驅動器由不同團隊開發,導致介面規格不一致,增加測試與調校成本,問題往往要到客戶端才浮現,延長開發與交付時程。隨著動力系統複雜度提升,單一廠商已難以單打獨鬥,必須朝跨領域整合方向前進。 標準化整合與國際鏈結,台灣電機產業的未來路徑 黃安正也提醒,台灣在推動國際鏈結時,不能僅思考規格標準化,還要兼顧「驗證效率與維修可靠性」。在全球車廠壓力日增的環境下,若能同時做到導入快速、維護簡單,將大幅降低國際合作障礙。這種「以簡馭繁」的思路,與東元所展現的跨域系統整合路徑,正好形成互補:一端主攻完整解決方案的延展性,一端確保產品導入的穩健性。 從稀土依賴,到功率密度提升,再到系統整合,台灣電機產業已逐漸找到自身的定位。只要善用在地製造的彈性與研發實力,並積極連結國際需求,就能在標準化、模組化與系統整合上展現影響力。對我們而言,「設計國際化 × 製造在地化」是東元的核心戰略,若加上信通所強調的「快速驗證與簡化架構」,台灣電機產業將能形成更完整競爭組合,並以「被聽見的聲音」站上全球舞台。 關於MIH
2025/10/31
MIH對話 產官學代表凝聚共識 擘劃EV產業出海口
2025/10/31
MIH對話 產官學代表凝聚共識 擘劃EV產業出海口
年度首場MIH會員交流會 定錨核心使命與四大支柱【台北訊,2025年10月31日】MIH會員交流會於9月舉行,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與來自產官學界的重要代表齊聚一堂,包括Miraxia事業開發行銷經理仲崇睿、宏致集團資深處長李忠強、永輝興電機副理林彥良、立霸工業協理郭鴻彬、杜邦處長張春來、慧國工業協理蔡志哲、鴻華總經理陳清亞、友鋮董事長張宏誠、DEKRA iST副總經理許文其、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東元機電系統暨自動化事業群總經理王榮邦、前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TI 德州儀器台灣暨南亞策略客戶業務總經理潘先俐、福基創新材料事業群執行長呂岡諭及Vitalcore盈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監莊皓琳等,共同與會交流意見。 本次會議聚焦如何透過標準化、模組化與平台化,降低產業進入門檻並提升整體競爭力。此次交流不僅凝聚了共識,也展現出台灣電動車產業鏈共同尋求國際突破的決心與行動力。 MIH四大支柱 串聯全球市場的「出海口」 MIH 劉揚偉董事長表示,希望透過建立一個類似產業公會的「電動車生態圈聯盟」,降低電動車產業的進入門檻。聯盟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全球供應鏈與合作夥伴,更希望透過標準化、模組化與平台化,加速台灣供應鏈的商業落地,最終成為串聯全球市場的「出海口」。為實現此願景,MIH提出了四大服務支柱: 標準化的制定與參與: 藉由制定統一標準,減少重複投入的成本,加速產品上市。 技術協作與產業曝光平台: 提供技術交流與產品發表平台,協助會員夥伴推廣產品。 推廣通路: 建構實質的商業媒合機制,為會員創造更多商機。 提升會員價值: 透過期刊、展覽、社會責任實踐等方式,建立會員的信心,並將台灣經驗推向國際。 開放討論環節,來自各行各業的會員代表踴躍發言,分享了他們的觀點與期望。這些意見涵蓋了從傳統製造業到新創軟體公司的多重面向,共同描繪出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對標準化與平台化的期待 多位會員強調了標準化的重要性,各代表不約而同地指出,台灣傳統汽車零組件產業如螺絲、軸承等,在全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但苦於缺乏進入整車裝配線的機會。他們期待MIH能透過制定「MIH approved」的標準與驗證清單,讓台灣供應商的產品能夠快速獲得整車廠的信任,直接打入國際市場。 劉揚偉董事長指出,電動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不同就是可借鑑資通訊產業標準化的經驗,達到更高效率的製造。這如同早期Intel建立參考平台(Reference Platform)的方式,藉由「示範車」模式,具體展現台灣供應鏈的實力,而非只是空談標準。 強化政府溝通與集體發聲 前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建議,MIH可以扮演更積極的「公協會」角色,作為台灣供應鏈與政府間的橋樑。由於許多政府資源與政策資訊無法有效傳遞給中小型企業,MIH可以定期與政府部門溝通,代表會員表達產業需求,爭取政策支持,例如針對材料、技術研發等面向的補助,以提升台灣產品的成本競爭力。這不僅能為會員帶來實際利益,也能讓政府更精準地輔導產業發展。 建立互助合作的生態系 在建立互助合作的生態系上,多位會員呼應了建立一個「集體作戰」平台的需求,希望MIH能建置一個資訊共享平台,讓會員能快速搜尋到彼此的專長與技術,進而尋找潛在的合作夥伴。這個平台不僅能促進產業內部的媒合,也能讓台灣隊伍能以「打群架」的方式,共同承接海外客戶的大型專案,避免各自為政的困境。同時,也有會員提出,除了資訊整合,MIH也應為會員提供更明確的市場方向與趨勢洞察,讓大家知道機會在哪裡。 解決 Tier 1 角色空缺與技術整合的挑戰 來自Moratia的代表點出了台灣電動車產業的關鍵問題:缺乏Tier 1系統整合商。儘管台灣有許多在各自領域表現卓越的Tier 2、Tier 3 甚至Tier 4廠商,但當需要將所有零件整合為一個系統級產品時,台灣普遍缺乏相關的Know-how 與驗證能力。他期望鴻海能發揮其在ICT產業的系統整合專長,扮演「帶頭打群架」的Tier 1角色,帶領台灣供應鏈前進。 劉揚偉董事長以過去個人電腦與手機產業的發展經驗為例,指出電動車產業也必然會走向標準化與模組化,這正是台灣的機會所在。他認為,台灣應把握這個轉型契機,將過去在資通訊產業的成功經驗,複製到電動車領域。他也坦言,台灣政府對此一趨勢的重視與投入不足,需要產業界共同努力,讓政府看見台灣產業的巨大潛力。 凝聚2800家會員 共同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這場會員大會不僅是意見交換的場域,更是MIH聯盟與會員之間建立信任與共識的起點。儘管會員們過去曾有過失望,但他們對MIH的未來充滿期待。在熱烈的討論中,MIH聯盟總裁與會員們達成了多項共識,包括強化標準化平台的實際應用、推動會員之間的商業媒合、並與政府進行更積極的對話。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未來,不在於單一企業的成功,而在於MIH聯盟如何凝聚這 2,800 多家會員的力量,共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關於MIH https://www.mih-ev.org/tw/home
2025/10/31
富智康榮獲EcoVadis銀牌認證 躍居全球前8%永續指標企業
2025/10/30
富智康榮獲EcoVadis銀牌認證 躍居全球前8%永續指標企業
【台灣–2025年10月30日】鴻海科技集團(2317.TW)旗下富智康(FIH, 2038.HK)榮獲全球指標性永續評鑑平台EcoVadis銀牌認證,排名躍升至全球獲評企業前8%,顯示FIH在「環境(Environment)」、「勞工與人權(Labor & Human Rights)」、「商業道德(Ethics)」及「永續採購(Sustainable Procurement)」的優異表現。FIH品質管理系統負責人蔡友柏表示:「本次獲EcoVadis銀牌認證,是FIH持續提升永續成果、堅守品質文化的最佳肯定。我們建立明確的ESG目標與穩固的管理系統,並定時揭露永續資訊,確保其透明公開。FIH透過具體行動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成為最值得信賴的供應鏈夥伴。」   在EcoVadis四大永續主題中,FIH於「環境」層面表現尤其亮眼,在多項指標中獲滿分評價。FIH針對關鍵永續議題設定量化目標,致力降低環境衝擊並妥善管理風險,不僅持續取得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及 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雙認證,也積極參與CDP等國際永續評比,嚴格檢驗環境管理成效。此外,FIH完整揭露範疇一、二、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廢水與廢棄物等相關數據,確保永續資訊高度透明。   針對其他永續主題,FIH的得分也展現明顯成長。在「勞工與人權」層面,FIH重點廠區已通過責任商業聯盟(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RBA)驗證評估計畫(VAP)的外部獨立審核,積極保障員工的勞動人權與職業健康安全。「商業道德」方面,FIH持續強化商業道德政策和反貪腐措施,已於2025年9月成功取得ISO 37001反賄賂管理系統認證,提升公司營運透明度與合規性。「永續採購」方面,FIH進行全面性的供應商風險評估、稽核驗證,更採用ESG績效計分卡,自環境、技術、品質等面向篩選優先供應商名單,建立穩健的策略夥伴關係,促進公司永續供應鏈長遠發展。   EcoVadis評鑑至今已有超過185個國家、250個產業、15萬家公司參與,為供應鏈合作與採購決策重要指標。FIH自2021年參與此項評比,不斷提升四大永續主題表現,成績逐年成長。展望未來,FIH將持續以實際行動促進永續發展,攜手合作夥伴打造更具韌性的供應鏈,強化全球市場競爭力。   關於富智康集團(FIH Mobile Limited) 富智康集團於2003年5月成立,並於2005年在香港證交所上市(股票代號:2038.HK)。作為鴻海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富智康深耕手機、行動、無線通訊設備及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擁有超過20年的垂直整合、端到端設計、開發和製造服務專業背景。奠基於前述核心技術與經驗,富智康近年聚焦智慧製造、車載電子及設備/機器人三大業務,提供讓產業領先客戶滿意的工程/製造服務與解決方案。   有關富智康集團更多資訊,請見富智康官網:https://www.fihmobile.com。
2025/10/30
會員必看!MIH雙月刊深度解析電機動力未來趨勢 完整盤點全球電機市場 掌握電機系統整合與稀土替代先機
2025/10/30
會員必看!MIH雙月刊深度解析電機動力未來趨勢 完整盤點全球電機市場 掌握電機系統整合與稀土替代先機
專訪東元、德儀等會員廠商 會員交流會議重塑MIH核心使命【台北訊,2025年10月30日】《MIH雙月刊》第二期於本(10)月正式出刊,這份針對MIH會員專屬的期刊,本期以「電驅動力革命」為核心主題,分析全球電動車電機技術的最新趨勢與台灣產業的關鍵契機,同時專訪東元電機、德州儀器、信通電子、鴻華先進業界代表、從不同會員視角,提供會員多元觀點。同時,第二期也分享MIH會員交流會議的結論,確立MIH四大服務支柱;另一場標準化會議中也確定未來工作方向。 電驅動力革命 三大趨勢與挑戰 本期封面故事,涵蓋了當前電動車中,電機領域最重要的三大趨勢與挑戰,首先從電驅動力革命切入,探討軸向磁通電機(AFM)與無稀土技術的雙軌並進,其中,AFM以其極致功率密度成為高性能車款的選擇,而無稀土電機則因應稀土供應鏈風險成為主流OEM的佈局方向。 第二大挑戰則是產業價值鏈重塑,全球競爭已轉向系統協同的較量時代,車廠追求電機、驅動控制、散熱設計與軟體演算法的全面協同解決方案,台灣供應商必須從「模組供應商」升級為「系統整合夥伴」,才能生存下去。 最後的挑戰則是稀土替代與供應鏈自主化,中國大陸壟斷稀土供應鏈的國際風險,以及歐美各國的應對策略下。會員廠商必須在材料多元化、在地供應鏈整合與國際協作之間找到平衡,以降低對單一來源的依賴。 以標準化思維商用車突圍 跳脫乘用車紅海 由於電動車乘用車電機並無統一標準,幾乎每個車廠都需要客製化設計。對供應鏈而言,高度客製化導致研發週期拉長,模具成本龐大且難以分攤,商業模式難以為繼,許多 Tier-2 供應商甚至無法獲利。 面對此一市場現況,東元電機總經理高飛鳶以自身經驗指出,東元直接選擇避開乘用車紅海,轉向商用車與公車動力系統。此外,東元在設計初期即規劃未來三代產品的演進路徑,確保產品具備長期競爭力,透過「先設計好平台,再 延伸應用」的策略,成功兼顧開發速度與成本控管。   控制晶片串聯價值鏈 扮演電機產業升級關鍵要角 TI(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台灣暨南亞策略客戶半導體行銷與應用業務總經理潘先俐從半導體的角度表示,MCU 與演算法的整合相當於電機的「大腦」,不僅影響輸出是否平順,更決定能否在不同應用情境下達到最佳化的能效。國際晶片業者同樣積極投入此一領域。電機控制晶片正逐漸成為推動整個電驅產業升級的核心支點。 台灣電機產業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與國際晶片商協同形成的合作生態,另一方面是本地廠商累積的製造與應用經驗。若能將兩者有效結合,並透過MIH等開放性協作機制持續深化,台灣有望在全球電機產業價值鏈中,從零件供應者躍升為系統協同的共同創造者。 全球電動車電機市場 多軸格局下的新版圖 市場洞察專欄方面,MIH本期從各地區主流技術角度,分析不同市場差異化演進。中國大陸依託龐大內需與政策體系,成為新技術量產最快的舞台;歐洲則以嚴格法規驅動高效率與低稀土化,成為高階驗證場域;墨西哥因美墨加協定與 IRA政策,快速成為北美供應鏈的製造承接點;印度在二輪與三輪車帶動下,以在地化政策推升多元需求;日本則憑藉效率工程與SiC供應鏈韌性,走出漸進而穩健的技術路線。 這些趨勢意味著,台灣廠商不僅要同時應對中國大陸的「規模化競爭」與歐洲的「技術門檻」,還必須因應墨西哥的「政策驅動在地化」、印度的「多車種拉動」與日本的 「效率+韌性模式」。在多軸格局下,建立差異化應對策略,才能在全球市場重組中找到持續立足之道。 MODEL C機電設計圖路徑 首次公開曝光 科技焦點專欄,從早期Tesla採用的IM(Induction Motors,感應電機),到當前主流的PMSM(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永磁同步電機),再到新興的AFM(Axial Flux Motor,軸向磁通電機)技術,全面解讀各類電機方案在乘用車與商用車市場中,展現不同的技術特色與應用優勢。 專欄中,特別邀請鴻華先進,首次公開分享MODEL C的電機設計路徑!採用高度整合的三合一架構(Motor + Gear Box + MCU),搭載永磁同步電機,在高扭矩、高效率與輕量化之間取得了良好平衡。也藉此在性能、效率、續航與駕駛體驗上達到全面提升,成功打造出符合市場期待的智慧電驅方案。 本期MIH對話專欄 凝聚會員期許確定核心使命 MIH會員交流會於9月舉行,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在會中表示,希望透過建立一個類似產業公會的「電動車生態圈聯盟」,降低電動車產業的進入門檻。聯盟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全球供應鏈與合作夥伴,更希望透過標準化、模組化與平台化,加速台灣供應鏈的商業落地,最終成為串聯全球市場的「出海口」。 為了實現「出海口」願景,MIH在交流會中,提出了四大服務支柱:標準化的制定與參與、技術協作與產業曝光平台、推廣通路、提升會員價值。來自各行各業的會員代表也在會中發言,分享觀點與期望,內容涵蓋了從傳統製造業到新創軟體公司的多重面向,共同描繪出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延續「從實作出發,為電動車產業建立共同語言與方法」的編輯理念,《MIH雙月刊》目標是成為國際電動車產業參考、引用的專業工具書。作為第二期,本期以「電機」為主要報導分享重點,接下來將在從「電池」、「電控」為主題,深入潛出的方式,搭配科普小常識等資訊,逐步分享產業最新趨勢,以及會員觀點。未來也會陸續分享更多會員動態,讓更多人一起參與造車的未來。
2025/10/30
驅動未來核心技術 EV電機演進與台灣契機 乘用車靠技術延伸 商用車憑務實落地
2025/10/30
驅動未來核心技術 EV電機演進與台灣契機 乘用車靠技術延伸 商用車憑務實落地
《MIH雙月刊》科技焦點內容節錄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快速發展,驅動電機技術已成為決定車輛性能、續航力與成本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從早期Tesla採用的感應電機,到當前主流的永磁同步電機,再到新興的軸向磁通電機技術,各類電機方案在乘用車與商用車市場中展現不同的技術特色與應用優勢。 電機技術的演進始終緊扣需求的變化。感應電機自19世紀末問世以來,憑藉結構簡單、成本低與可靠度高的特性,長期主導工業與家電應用。 不過,隨著電動車對高效率與高功率密度的強烈追求,驅動系統的設計重點已經出現明顯轉向,永磁同步電機以效率與功率密度的優勢成為主流;軸向磁通電機則憑藉扁平結構與更高的功率密度,逐漸切入高性能或空間受限的車型;而繞線轉子同步電機則因無需依賴稀土磁材,在少數車廠中實現量產,呼應供應鏈自主化的需求。 需求牽引:從工業到電動車的技術轉向 在工業與家電領域,永磁同步電機也逐步取代部分感應電機,特別是在高效率或需要變頻控制的場景,如高效能空調與伺服電機。至於軸向磁通電機,雖然在傳統工業應用仍屬小眾,但其結構優勢與性能潛力,已讓它在航太與高階機械等特殊應用中嶄露頭角。 對台灣而言,乘用車與商用車兩大市場分別代表不同的切入契機。乘用車領域競爭激烈,高階品牌追求極致性能與創新架構,大眾車廠在效率與成本間尋求平衡,新興方案則凸顯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此一產業格局雖使台灣難以在整車品牌競爭中直接切入,但也正好凸顯了本地廠商在工業電機與電力電子上的技術累積優勢,台灣具備穩定製程、可靠性高與模組化設計的能力,可在Tier-2或Tier-3供應鏈環節發揮作用,協助國際車廠降低成本或推動模組化架構。 在商用車領域,機會更為務實可行。由於商用車市場規模雖不如乘用車龐大,但需求相對穩定,且車隊經營者高度重視耐用性與全生命週期成本,這正符合台灣廠商長於品質控管與系統整合的優勢,例如像東元電機已在電動巴士與商用車動力系統累積量產經驗,展現台灣技術落地的可行性。未來若能進一步深化模組化設計、強化耐用性並與國際車廠或系統商建立長期合作,台灣業者不僅能在中低階乘用車市場找到切入點,也能在商用車領域打造專屬的技術護城河。 電機技術的關鍵挑戰 散熱、材料與系統整合三角平衡 高功率密度電機設計的首要挑戰在於散熱。液冷與空冷各有優劣:液冷效率高,但系統複雜度與成本隨之增加;空冷結構簡單,卻受限於散熱能力。近年出現的油水混合冷卻提供新的解決思路。部分廠商更進一步採用直接油冷技術,讓冷卻油直接接觸繞組,大幅提升散熱效果,但同時也對密封設計與材料相容性提出更嚴苛要求。散熱挑戰帶出的核心問題,不僅是冷卻本身,而是材料與結構能否承受長期高負荷的環境。 也因此,材料的限制成為電機發展的另一關鍵。稀土供應的不確定性,推動業界尋求替代方案,如繞線式轉子電機與低稀土永磁同步電機。挑戰不僅來自供應鏈風險,還包括高溫下磁材退磁的可靠性。對此,業界積極投入新型磁性材料研發,包括釹鐵硼的高溫改良與釤鈷磁材的應用,以維持性能表現。同時,稀土回收再利用技術也逐漸成熟,為資源永續提供了新的路徑。然而,即使在材料層面找到解方,如何將其與電機設計與電控策略結合,仍是決定最終性能的關鍵。 電機技術的另一突破是不再依賴單一組件,而是仰賴整體系統的協同。電機控制器(MCU)結合碳化矽(SiC)功率元件,已證明能有效提升效率與功率密度。但要真正發揮優勢,電機、電控、冷卻與機械結構必須一體化設計。透過仿真與實測驗證,廠商能在設計階段就平衡散熱需求、材料限制與整體架構,最終縮短開發週期並降低成本。這種跨領域的整合,正是電機產業邁向下一階段競爭力的核心。 關於MIH https://www.mih-ev.org/tw/home
2025/10/30
Smart Mobility於沙烏地最大EV車展發布完整充電生態系,並與沙烏地物流領導者Al Bassami簽署策略合作備忘錄
2025/10/29
Smart Mobility於沙烏地最大EV車展發布完整充電生態系,並與沙烏地物流領導者Al Bassami簽署策略合作備忘錄
利雅德,沙烏地阿拉伯— 2025年10月27日 — Smart Mobility由鴻海 科技集團(2317-TW) 旗下鴻騰精密科技(6088-HK) 與 Saleh Suleiman Alrajhi & Sons 共同成立,專注於先進電動車(EV)充電解決方案,在本年度沙烏地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電動汽車展 - EV Auto Show Riyadh 2025上展現強勁氣勢。 Smart Mobility 展出完整的交流與直流充電產品組合,並首次公開展示其充電樁營運管理系統 (Charging Point Management System, CPMS)。該系統已在沙烏地阿拉伯完成為期六個月的實地測試。預計將於明年初正式上市,成為沙烏地 EV 基礎設施生態系的重要進展。 本次展會的一大亮點是 Smart Mobility 與 Al Bassami Transport Group 簽署策略合作備忘錄。Al Bassami 是沙烏地最具代表性的物流業者之一,亦為商用卡車領域的領導者。雙方合作內容包括:先於 Al Bassami 總部安裝充電樁設備,隨後對其全國各地的物流中心進行全面場站評估,以加速車隊電動化並打造可擴充、前瞻佈局的充電網路。備忘錄由Mr. Ali A. Al Bassami該集團執行長與 HH Prince Fahad N. Al Saud,Smart Mobility 執行長共同簽署。 在簽約儀式上,HH Prince Fahad N. Al Saud回應外界對 Smart Mobility 在「沙烏地製造」(Saudi Made)進度的關注。他表示:「目前階段在確認廠房設計,預計將於今年底對外公布。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提供符合沙烏地需求的產品,更要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本土生態系統。」 HH Prince Fahad亦分享其近期赴台行程,他出席了鴻騰科技日,並在參訪鴻海研究院時,聽取該院的科技趨勢簡報。他表示:「與全球科技領導者的直接互動,再次證明跨域合作至關重要。正是透過這些交流,我們得以將沙烏地的創新推向世界舞台。」 在EV Auto Show Riyadh 論壇開幕當天,Smart Mobility銷售副總賈奔與 Electromin、Solutions Valley等其他沙烏地主要 EV 品牌代表與機構共同參與座談,探討沙烏地新興的 EV 充電版圖。除了分享中國與歐洲的市場經驗,闡述 Smart Mobility 的產品設計理念——強調針對區域環境的耐用性、安全性與美學。「在開發變色龍(Anoles Series )與 皇家(Royal Series)系列時,我們特別為沙烏地的高溫環境進行設計,確保穩定表現並避免過熱問題;同時產品也完成 UV 測試,並融入在地化設計元素。」他表示。 隨著沙烏地 「願景2030」的電動化目標邁進,Smart Mobility 在展會的參與,凸顯其在塑造區域下一代永續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日益關鍵角色。本次展會於10 月 27–29 日在Riyad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er(RICEC)舉行,參觀者可於現場體驗 Smart Mobility 最新的硬體與軟體創新。
2025/10/29
NVIDIA GTC於華盛頓特區盛大舉辦 劉揚偉董事長應邀出席Pregame Show
2025/10/29
NVIDIA GTC於華盛頓特區盛大舉辦 劉揚偉董事長應邀出席Pregame Show
現場大秀最新NVIDIA GB300 NVL72 首次揭櫫廠區最新智慧製造技術【2025.10.27 美國華盛頓特區訊】NVIDIA(NASDAQ:NVDA)GTC大會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盛大舉辦!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董事長劉揚偉除應邀出席大會Pregame Show,集團也在現場展示最新AI基礎架構NVIDIA GB300 NVL72,並首次對外分享美國廠區最新智慧製造技術導入。伴隨著客戶需求持續強勁,鴻海已在過去一年擴大AI伺服器相關投資規模,集團未來將持續與 NVIDIA合作,並在德克薩斯州、威斯康辛州、加州等廠區持續擴產,以滿足其需求。 劉揚偉董事長於大會Pregame Show直播節目中表示:「鴻海與NVIDIA擁有著非常出色的合作夥伴關係。我們的團隊正把最先進的AI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帶到美國,這將有助於我們的頂尖客戶在AI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本次在華盛頓特區所舉辦的GTC大會現場,鴻海也展示最新NVIDIA GB300 NVL72,展現集團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強大研發與整合實力,象徵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扮演的重要樞紐角色。 鴻海科技集團自1985年赴美國投資,是集團首先布局的海外地區,目前在全美12州設有超過40個營運據點,業務涵蓋消費智能、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四大產品領域。作為全球主要AI伺服器製造商之一,鴻海持續協助科技企業建構AI基礎設施,目前已在德州、威州以及加州建立生產據點,支援區域性客戶的伺服器需求,未來將視產業趨勢與合作條件,進一步評估擴大投資的可行性。 鴻海目前正與NVIDIA在美國休斯頓,共同打造新世代AI伺服器智慧製造工廠,利用NVIDIA Omniverse函式庫預先做規劃並模擬各種場景,以打造最佳化的工廠環境,同時採用 NVIDIA 物理框架PhysicsNemo來開發即時熱流分析的 AI 代理模型,利用NVIDIA Issac做全廠AMR的路徑規劃等,並透過NVIDIA Metropolis視覺AI系統監控生產作業,強化品質與安全管控。 此外,該工廠也將成為全球首批導入NVIDIA Isaac GR00T N模型驅動的人形機器人之生產基地之一。鴻海與NVIDIA將以此為基礎,打造世界領先的AI智慧工廠標竿。 鴻海也是美國最大製造業協會——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NAM)正式會員。2025年,集團美國總部負責人蕭才祐獲NAM邀請擔任董事會成員,與來自各產業的製造業高階主管共同推動美國先進製造、政策倡議與產業永續,象徵鴻海深耕美國市場的承諾與在產業中的影響力。 展望未來,鴻海將持續聚焦AI結合三大智慧平台,強化台美產業合作,並透過在地投入與技術創新,支持供應鏈發展與人才培育,推動全球轉型與永續成長。
2025/10/29
AI+醫療三強聯手!鴻海攜手臺北榮總簽署智慧醫療戰略合作意向
2025/10/23
AI+醫療三強聯手!鴻海攜手臺北榮總簽署智慧醫療戰略合作意向
鴻海宣布捐贈三億推動AI多模態模型與智慧醫院建設 共創台灣特色醫療新標竿 【2025.10.23 台北訊】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今日宣布,正式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臨床驗證、AI多模態醫學模型開發及智慧醫院部署三大方向展開深度合作。此合作結合鴻海在AI、雲端與自動化領域的技術實力,以及北榮珍貴的臨床數據與研究能量,鴻海同時宣布將捐贈新台幣三億元經費,分三年期投入相關合作專案,期待共同打造具台灣特色的AI精準醫療與智慧醫院新標竿。 科技結合醫療:以臨床為基礎 推動精準健康 隨著AI與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醫療產業正加速數位轉型。臺北榮總長期深耕臨床醫學、智慧醫療與研究創新,在醫療品質、病人安全與科技導入方面居全台領先地位;而鴻海近年持續推動「3+3+3 轉型策略」,其中「數位健康」不僅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更是企業回饋社會的具體實踐。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我們這次的合作,不只是鴻海與北榮的攜手,更是「台灣、北榮、鴻海」三強聯手!台灣的健保制度與醫療照護品質舉世聞名,北榮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擁有深厚的臨床與研究實力;鴻海則從製造業起家,已成功轉型為AI智慧平台與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在AI資料中心、雲端與自動化領域居全球前列。這次合作,就是要把「醫療的深度」與「科技的廣度」結合起來,為台灣開創智慧醫療的新可能。 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鴻海科技集團以全球領先的製造品質與效率聞名,近年積極投入AI智慧醫療領域,展現驚人成果。北榮擁有龐大臨床資料與優秀醫療團隊,是AI多模態醫學模型開發與臨床驗證的理想場域。此次合作不僅象徵醫療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更代表為台灣未來醫療發展「一起做一件大事」。 陳院長特別感謝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慷慨捐贈三年三億元研究經費,開啟醫療與科技攜手創新的新篇章。雙方將於北榮科技大樓設立智慧創新研究室,結合臨床應用與技術研發,打造智慧醫療示範基地,推動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國際舞台。 三軌並進:智慧醫院自動化 X AI多模態影像醫學模型與數位孿生 X 在宅醫療 本次合作將聚焦三大主軸:智慧醫院自動化建設、AI醫學多模態模型研發、在宅醫療應用落地,並以「Dangerous(危險)」、「Repetitive(重複)」與「Value(價值)」三大維度為核心,讓科技真正解決醫療現場痛點,創造臨床價值。 1.Dangerous(危險):智慧醫院自動化,打造更安全的臨床環境。 雙方將導入化療與放射性藥品自動化配藥機器人,建立更安全的藥師作業環境,減少人為風險並提升準確率與效率;同時推進 TLA 檢驗室自動化管理系統,實現血液、藥品與廢液全流程智慧化,全面提升醫療安全與作業效率。 2.重複(Repetitive):智慧輔助與遠距監測,減輕醫護負擔。 透過導入 AMR 智慧搬運機器人與外骨骼裝置,協助醫護人員搬運與翻身,減輕照護壓力,讓醫護能專注於病患照護。此外,雙方也將導入鴻海 CoDoctor健康檢測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平台,讓「Hospital at Home」在宅照護概念於榮總落地,應用於長照 3.0 及榮民之家健康守護,延伸臨床照護的深度與廣度。 3.價值(Value):多模態AI醫學模型,發展具台灣特色的AI生態系 雙方將合作開發 「CoDoctor AI 多模態醫學模型」,以臺北榮總在癌症治療、神經醫學、心臟疾病、及放射診斷等領域的豐富臨床資料為基礎,結合鴻海 AI 運算平台與數位孿生技術,建構涵蓋多模態的 AI 醫學模型。目前已規劃從失智症、攝護腺癌、肺癌、乳癌、冠心症等多領域出發,建立疾病風險預測、診斷與治療輔助系統。這些模型不僅能強化醫師臨床輔助判讀能力,更將成為具在地數據主權與醫療實證基礎的 AI 生態,展現臺灣自有的智慧醫療競爭力。 未來,雙方將持續在臨床驗證、AI 模型開發與智慧醫院部署三大方向深化合作,於臺北榮總院區打造智慧醫院示範場域,展現臨床實踐與科技創新的結合成果。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 www.honhai.com。 關於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PEVGH)創立於195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醫學中心之一。醫院秉持「以病人為中心、以品質為導向」的理念,在臨床醫療、研究創新與教學訓練等領域皆居全台領先地位,擁有完整的專科醫療體系與跨域研究能量。院區現有約 3,100 張病床與近 1 萬名員工,並設有桃園、玉里及員山等7家分院,形成臺北榮總醫療體系。近年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精準健康與AI臨床應用,連續入選《Newsweek》2024與2025年度「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展現國際醫療競爭力。此外,在2025 年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名單中,臺北榮總體系共有 7 位臨床醫師入選,顯示其在臨床研究與學術影響力上的領先地位。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考www.vghtpe.gov.tw。
2025/10/23
富智康企業總部獲UL 2799鉑金級認證 實踐循環經濟願景
2025/10/22
富智康企業總部獲UL 2799鉑金級認證 實踐循環經濟願景
【台灣–2025年10月22日】鴻海科技集團(2317.TW)旗下富智康(FIH, 2038.HK)企業總部正式取得UL 2799廢棄物零填埋最高等級鉑金級認證,達成100%廢棄物轉化率,亦成為鴻海科技集團重要子公司中,首個台北企業總部獲此殊榮者。   FIH經營管理總處資深協理詹文仁表示:「推動循環經濟為FIH ESG環境目標的核心項目之一。本次企業總部能取得國際指標性驗證系統UL 2799鉑金級認證,是全體同仁積極響應公司永續願景的成果,也充分展示公司不斷優化資源利用率、積極實踐廢棄物管理。我們將持續堅守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邁向更具韌性的未來。」   FIH企業總部主要從事設計、研發、及工程服務,日常營運產生的廢棄物以生活垃圾為主,難以進行回收與再利用,實踐廢棄物零填埋更具挑戰性。為此,FIH全面盤點廢棄物類型、數量並建立完善處理流程,同時將廢棄物管理改善措施列為全體同仁必修課程。在推動過程中,同仁們也積極落實廢棄物管理,將永續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截至目前為止,FIH全球11座廠區中已有8間(台北企業總部、龍華、廊坊、衡陽、北京、富山、桂武、奇瓦瓦)獲UL 2799認證,其中7間為鉑金級,1間為金級,提前達成「於2030年前過半數廠區取得UL 2799金級認證」之目標。本次企業總部成功獲證,也證明了FIH具備永續管理彈性,無論是在製造廠區或總部辦公室,皆能達成廢棄物零填埋的成果。除了於自身廠區積極落實零廢願景,FIH也明定目標要求供應商取得UL 2799認證,攜手產業夥伴共同建立以環境保護、零廢棄為核心的永續供應鏈。   FIH今年的ESG表現屢獲國際永續評比機構肯定。Morningstar Sustainalytics ESG風險評級將FIH評為「低風險」(13.4)等級,位居全球排名前7%,反映公司ESG策略與風險管理的穩健性。在公司治理層面,FIH亦取得ISO 37001反賄賂管理系統認證,確保企業營運符合最高的誠信與透明度標準,以更為穩健的治理架構邁向永續未來。關於富智康集團(FIH Mobile Limited) 富智康集團於2003年5月成立,並於2005年在香港證交所上市(股票代號:2038.HK)。作為鴻海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富智康深耕手機、行動、無線通訊設備及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擁有超過20年的垂直整合、端到端設計、開發和製造服務專業背景。奠基於前述核心技術與經驗,富智康近年聚焦智慧製造、車載電子及生產線設備/機器人三大業務,提供讓產業領先客戶滿意的工程/製造服務與解決方案。 有關富智康集團更多資訊,請見富智康官網:https://www.fihmobile.com。
2025/10/22